There Will Be Film

Cinema never saved anyone's life, it is not a medicine that will save anyone's life. But it is not only an aspirin.

又到年终

2011年的12月走完了一半,回过头来翻看几年来写的blog,很多复杂的感觉,却是非常美妙的经历。从2006年到现在的几年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历历在目,有点遗憾的是最近的几个月,写的东西非常少,人过的很恍惚。其实这一段时间还是有不少可写的,人懒了,人分神了,过得草率了。从微博上看到以前的同事,早早起床,希望上午10点前就完成工作,非常羡慕他还有这样的激情。我自己似乎有点荒废了。

『电影世界』的主编老晃说,每日写作应该是一个编剧的纪律,对于我来说,每周写作也应该成为纪律,写出来就能帮助自己审视自己,更是留给很多年以后的自己的一份礼物。假如把一个时间维度里处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我当成不同的人,那么我现在要做的,则是留给他们的一份编年史,不管是什么时候,翻到这篇blog都能精确的知道2011年12月15日晚上的我在想什么,假如人类能撑过2012的话。

今天刚刚看到新闻,homeland提名金球奖最佳剧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不负众望啊,希望SHOWTIME这部剧能继续下去,而且第一季的season finale不要烂尾,等下周看完,我再好好写一篇关于HOMELAND的blog。

好久不打这么多字,手都累了。

最后一分钟

我们如此迷恋时间,也许就是因为它没法逆转,过去的就是过去,没法后悔,没法修正,没法重温,只能经历一次,你再有钱再有权,不论有什么样的爸爸,那一分钟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你再也找不回来。

Duncan Jones制造了Source Code,他一次又一次把Stevens送回那八分钟,奢侈的多次穿越时间的维度,在这里我们没法纠结平行宇宙的理论,Duncan Jones没法像去年的Nolan一样编制一场旷世大梦,植入全世界观众的脑海,他只能讲一个小故事,把一个几乎脑死亡的海军飞行员接入一个死人的大脑回路,一遍又一遍的让他去笨拙的侦破案件,找出恐怖袭击的元凶。

Stevens的生活由一个又一个的八分钟组成,有点像Memento里的Guy Pearce用一个又一个的两分钟拼凑起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点不同的时候,Stevens的八分钟大多数时候以死亡结束,他关于生命最后一分钟的感悟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个亮点,连一个虚头八脑的同事看完这电影都在微博慨叹了“最后一分钟”的深邃哲理。

我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是Stevens完成任务后,在另一个时间维度写给Goodwin一个邮件,借此拯救了那个维度的自己。这里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之所以信任Goodwin是因为自己原本这个时间维度里Goodwin的为人,这份信任穿越了两个时间维度,没有通话和视频,我觉得恰恰这就是最美妙的地方。

我要是能回到2007年那个夏日的夜晚,我就要给舍甫琴科发一条短信,点球要踢反方向。。。

 

 

谋杀

去年AMC决定砍掉Rubicon的时候,我伤心了一阵子的,不管电视台的高层如何做出决定,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出色的悬疑题材剧集。节奏有点慢,(可这不是AMC一贯的特色吗),可是剧力张弛有度,控制得很稳健,我幻想了很久,可惜到了今年,我还是放弃指望AMC复活这个剧集。作为补偿,AMC推出了一部新剧,依旧悬疑类,依旧是那份精致,改编自丹麦剧集的The Killing。

剧集描写的是一宗少女被杀的案子,这个伤感的故事发生在阴雨连绵的西雅图,光这份湿漉漉的天气,就让我不由的兴奋,像Se7en里一样。而且,一点也不用怀疑,AMC不会拍CSI或CM那样的快餐式破案,他们会慢悠悠的把剧情每一个角角落落都细致的讲清楚,反而那些可能激烈的部分被刻意的忽略。没有高科技手段的帮助,没有从天而降的FBI特工或别的什么特工,一个即将离职和一个刚刚入职的侦探组成了破案小团队,她和他之间还有一些不理解和不信任,就这样的两个人用最老套的侦探手段,认真的追踪案件为数不多的蛛丝马迹。

剧集的每一集讲的是正好一天的剧情,观众可以慢慢品味破案的全过程,期间有失望的时候,也有升起一线希望的时候,抓错过人,怀疑错过人,惹恼过上司,破坏过FBI的其他案件。制作人员显然不希望用案件本身的惊险来作为剧集的唯一卖点,他们细致的刻画了围绕案件的各色人等,有政客,有侦探,有移民,有受害者家属,有嫌疑犯家属,再把各类话题牵扯进来,宗教、政治、家庭等等,简直就是西雅图社区的全景图。

有趣的是,每一集的结尾还玩一段科波拉式的平行剪辑,这些人果然很用心,不得不继续敬仰AMC。

BTW,TVGuide已经将The Killing列为最值得观看的剧集,哈哈,有品位。

加拿大人

几个月以前,飞飞参加了EF的一个项目:接待外国人在家居住,就是让那些来中国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到家里来住,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EF会给我们一些伙食费,所以我们并不会因此产生开销,也许增加了一些不方便,但考虑到可以练习英文,于是我们决定参加这个项目。

于是,四月的最后一天,我们的第一个客人到了:来自加拿大的Ryan同学。按EF的介绍,他应该22岁,但老兄进门的时候一脸大胡子,我就严重质疑了,就算老外看起来年纪大,可是差这么多也太夸张了一些。

这个家伙最开始的几天还是相当害羞的,早早睡觉,早早起床,认真去上课,还主动去派出所登记。见到任何人都乐于主动说“你好”,有空就去健身房,晚上还刻苦的读书和复习功课。但真相在最后两周还是暴露出来,一方面他很贪玩,轻轻松松就逃课了,另一方面,这个家伙完全是个怂人,连续活动几个小时就喊累,酷爱逛街,看到shopping mall就兴奋的要死,即便如此,他顶多逛两三个小时,就彻底歇菜。换桶装水(5加仑而已)号称举不动,背自己的背包也喊太沉,完全破坏了我们心目中白人的强壮形象。最后的几天,他自己都开始承认自己是个怂人了。

不过,也要承认,这个家伙是个开心果,每天带给我们很多欢乐,一部分是他多变的表情,还有一部分是他半瓶子醋水平的中文。最擅长的一个中文句式是“你xxx吗?”,甭管名词动词形容词,他全敢放进去。电话里冷不丁来一句“你大便干燥吗?”实属正常现象,不知道哪个不负责的人教给他一个词“装逼”,于是从此我家里就弥漫着这个词了。

Ryan在中国渡过自己的23岁生日,基本上说他比我小了整整10岁,我回想当年的我,对比起来,真是不可想像。相同的岁数,我才勉勉强强养活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但Ryan不同,他已经游历很多地方,学习几种语言,结识世界各地的朋友,阅读并写作,有自己的思考,不会盲从什么,就像他的中国妈妈说的,这个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相比之下,我们成长的道路太规矩了,我们的想像力早就随之而去,好像一切都是编好程序的,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行。

在三十天的时间里,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不同和融合,他也许一直不相信,但我们真的喜欢他做的pasta,而且我们也思考了中文口语中的不规范。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月。其实呢,我们现在都开始有点想念这个怂人了。

十年

经历了零六年的那次出走,我以为我不会再对谁的离开而伤感。赛季最后一个月的热点除了米兰夺冠,还有一众老将的前途牵挂米兰球迷的心。皮尔洛一如既往的在这个时候低调着,每条关于续约的新闻都会提到他,但总不会是最重要的板块。很多人都会发表点评论,但他没有,他一心在等米兰夺冠。

阿莱格里为了防守,坚持使用纯防守型后腰,他很不幸,碰到了职业生涯晚期的皮尔洛,没有03年时安切洛蒂的气魄,倒也可以理解。阿莱格里坐下来和皮尔洛谈过,关于他的位置,左中前卫,曾经尝试过,也算出色,但默默寡言的皮尔洛比老油条西多夫反而更倔强,他坚信自己可以在自己独创的组织型后腰的位置上继续出色几年。于是,这一切就决定了,分手只是必然的。

这是一次绝对友好的分手。

万恶的CCAV偏偏今晚的天下足球弄个专题,搞得好像皮尔洛退役了一样,把十年来的镜头串了一遍,于是我心里就好像堵了什么,要是不写出来,很多年后我没法原谅自己。

21号,从来没有8号、22号、7号那么风光,更不能比3号、23号的根正苗红,可是,加利亚尼先生,能不能先别把21号球衣发出去,就算不退役也保留一阵子,我觉得那是米兰的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人们也许会牢记路易科斯塔直传舍甫琴科绝杀皇马,会记得卡卡大雨中和西多夫联手击碎曼联,还有因扎吉独自一人搞定拜仁,而可能很少有人记得,贯穿这10年的辉煌,一直有一个节拍器控制着全队,那份优雅那份淡定,是从雷东多一路延续下来的。他在90分钟内可以完成匀速的1万米奔跑,和队友完成超过120次的传球,送出5次以上的试图终结对手的威胁传球。就像个盘旋在2万米高空的战略轰炸机,他也许经常远离最前线,但他的脚可以把球迅速送到最合适的地方。

我相信,很多年之后,也许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阿莱格里会后悔自己做出今天这个技术层面的倔强决定。就像现在的安切洛蒂对当年巴乔的懊悔。

所以,有空的时候,当我想起他的时候,我会放那首forever young的MV,看他带领米兰在伯纳乌颠覆皇马。肯定看一次爽一次。

一夜情变

Last Night (2010), 这是个让我不知如何评价的电影。

电影的开场就是一对儿恩爱的年轻夫妻发生了争吵,在日常生活来看,也就是个小口角,妻子看到曾经和丈夫一起公差的女同事很性感,觉得丈夫没有对自己完全坦白,但她也知道他是爱自己的,于是他道歉了,她原谅他了。可是,已婚的人应该都明白,一起过日子的两口子就像一对儿锋线搭档,默契和平衡全是非常微妙的,一点点貌合神离就会令一切完美分崩离析。

第二天一大早丈夫和女同事又出差了,妻子貌似完全理解的样子和他告别。导演出了一个小难题,本来就惴惴不安的妻子恰巧这一天碰到曾经的情人,于是她在担心丈夫出轨的同时还要提防自己旧情复燃。

这里讨论的,其实和后来她丈夫有没有和女同事上床,或她自己和自己的旧情人有没有上床已经没关系了。重要的是,那份信任已经没有了,而且完全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绝对不可能。导演做的是把两端的故事放到一起讲,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人愿意挑明的,婚姻的现实就是这么无奈,无论两个人之间的爱有多深沉,那份信任是极其脆弱的。

一日夫妻百日恩是美好的,现实是一夜就足以摧毁一切。

Black Swan

Darren Aronofsky用16mm胶片拍摄了Black Swan,在我的22寸液晶上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颗粒感,仅仅这一点就营造出神秘和不安的感觉。原以为拍摄的芭蕾演员争抢主角的勾心斗角戏,没料到一个本来带着文艺范儿的电影,被Darren拉入了万劫不复的心理惊悚类型。确切的说,他绝没有规规矩矩的拍摄一部类型片,他在这条路上走得相当远。

从秋天开始就不停的看到各大媒体推崇Natalie Portman的表演,我承认相当出色,但哈佛高材生的水平本来就不低,之前只是被星战这类影片给蒙蔽了。真正让我‘惊悚’的不是Natalie的表演,而是Darren的导演,那些紧迫的跟拍,那些貌似粗糙可极贴近剧情的特效,还有凌厉的剪辑,如果Black Swan真的降临北京影展,绝对要去捧场。

EX

美国人喜欢叫Ex-,我们喜欢叫“前…”,都一样的意思,喜新厌旧了,或者旧的没了新的来了,大体上就是这个路数。老板变成前老板,女朋友变成前女友,老婆变成前妻,之前上过床的现在叫前炮友,二十年前喜欢利物浦的现在叫前利物浦球迷,连正正经经的国家也成了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反正一旦‘前’起来,人就沧桑了,历史就厚重了。

麦曦茵拍了一部电影讲前女友杀回前男友的生活将其再次搅乱的故事,名字叫《前度》,英文名干脆叫EX。生性浪漫的人,看完了会说藕断丝连,情难忘什么的。愤世嫉俗的人,也许会骂男主角优柔寡断,脚踏两只船。总之,导演没把电影拍俗套,除了演员演技无亮点外,电影硬伤不多。和内地烂产的大量所谓爱情片比,可看性高很多。

只是……,哪来那么多Ex? WTF?

步履不停

最近又懒了,日子过得松散,什么也没写下来,过年就是吃喝和麻将,电影看得都少。

大鱼大肉吃得有些多,来一顿日本人精心烹制的料理,就会特别舒服,吃得讲究,品得出雅致来。《步履不停》其实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08年的作品,一直没有好的版本所以迟迟未看,终于等到CC版的蓝光出来。我一直不认同“这种电影是不是高清无所谓”的说法,好的电影说到底都是光影的艺术,没有清晰的效果,那些想像力丰富,专业能力超强的幕后艺术家的创造,我又如何能品味的到呢?每一个机位,每一个布景,每一道光线,每一弦配乐,都拿捏的极为精准,这一切组合到一起,才令人体会到梦幻般的观影体验。

在是枝裕和的这部作品里,日本人看穿生死的那份淡然,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入殓师》就太浮躁太烟火气了,少了日本人那份‘死若秋叶之静美’的风度。横山家这老老小小的几口人,有开朗的,有沉默的,有贴心的,有疏远的,有人鬼殊途的,不是那么和气,略有些摩擦,可是哪一家不是这样过呢。重要的是,相互扶持中,家人一起走过,春夏秋冬,步履不停。

额外的记录一句,Gontiti的配乐太棒了,可惜这张OST一共才20分钟左右,我听了多少遍也不过瘾。

 

破解‘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如此的经典,技术层面上是如此的难以攻克,我们越是对人性层面抱有怀疑和不确定,我们越是无法打破这个理论上的‘困境’。新一集的The Good Wife里制造了一个蛮极端的困境问题:三个月或二十五年,两位需要相互指证的‘囚徒’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和她处于最不理智最忘乎所以的热恋中,他和她不问世事,和那些忙于案件的成年人们不同,他们相信爱情。

那些成年人们呢?Will为了拉拢客户试图制造假的证据挑拨两个恋人,Diana为了自己的事务所偷偷拉走客户,Cary奔走于两个房间试图离间两个恋人给自己的案子找到突破口。这些人不是坏人,但他们麻木了,失去了对是非的判断,他们最爱推崇的理论是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是灰色地带。这样的说法其实是种逃避,当面临道德拷问的时候,可以让他们避而不答。

于是当两个年轻人作出自己的选择,令他们自己足以骄傲的选择的时候,他们在一群尴尬的,道貌岸然的,衣冠楚楚的成年人们面前真挚的亲吻和拥抱,镜头扫过那些父母,那些律师们,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被感动了,‘囚徒困境’的悲哀其实在于我们之间的不信任,但一对恋人的做法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完全可以破解‘囚徒困境’。

The Good Wife会遇到各种案件,很多都比较普通,甚至俗套。可编剧会制造一种不确定性,当我以为大律师们就要击败邪恶势力伸张正义的时候,他们让故事回归现实,没有英雄只有无奈。而当我以为故事会掉到不幸的现实主义的时候,他们却弄个令人感动的浪漫主义结尾。